2015-01-21 06:26:46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滬港通于去年11月17日正式“通車”,“北溫南冷”的現象一度引發(fā)外界質疑。令人欣慰的是,上證所總經理黃紅元和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昨日在亞洲金融論壇上一致認為,“溫差”已現改善,李小加更表示今年應該推出深港通,“股指期貨通”更應該成為一大補充。
“兩個月來,北上和南下的交易占比差異不斷縮小,元旦以來,港股通開戶人數新增12萬,投資者開戶的熱情較之前明顯增加。”黃紅元表示,滬港通額度調整也在探討中,未來更可能納入債券和ETF等投資產品。
“深港通的推出只是時間問題,我認為應該是今年,否則我也要失望了。”李小加說。
滬港通南北“溫差”改善
滬港通開通兩個月以來,交易總體是平穩(wěn)有序的,符合雙方的預期,已經成功地架起了兩地市場互聯互通的橋梁。
截至上周五,就交易額來看,滬股通日均54億元,港股通日均9億元。在北上交易(滬股通)中,上證180指數的成份股占交易額的94%。不過,黃紅元認為,元旦以來,有三個變化可以證明不對稱的情況已經改善。
“如果以元旦為分界點,元旦后滬股通和港股通的交易規(guī)模比例約3比1,而元旦前為8比1。港股通成交額從7.1億升至元旦以來的13.4億,升幅達82%。”黃紅元指出。
他表示,第二個新的變化是南下的資金逐步放大,元旦前日均資金流入量大概為3.7億,元旦以后日均資金的流入量到7.6億。第三個新的變化是港股通的開戶增加較快。到去年年底約三個月來,內地開戶總數是38萬,而元旦以來新增開戶數便達12萬,新年以來投資者開戶熱情明顯增加。
此外,黃紅元在論壇上透露,上證所與港交所一個月前已經開始討論滬港通機制的優(yōu)化方案,運行半年左右會有比較完整的評估;不過目前已在研究的包括允許投資者融資融券方案,解決名義持股人問題對國際基金公司的阻礙,改善實時行情和研究報告推送等。滬港通額度調整也在探討中,未來更可能納入債券和ETF等投資產品。
深港通應在今年推出
1月5日,由于李克強總理的一句“滬港通后應該有深港通”,深港通的推出時點便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
李小加稱:“中國的資本市場有兩條腿,一個是上海,另外一個是深圳,上海已經走出去了,深圳只是時間的問題,應該是今年。”
對此,李小加也有充分的理由。“深圳會仿造上海的系統,實際上也不需要那么多的時間,而且會比上海走得更快。”
不過,他認為,從內容和資格來講,深圳也要適當在“滬港通”的基礎上對“深港通”有所補充和延伸,“股指期貨通”或將成為這一補充。
他表示,港交所正在探討如何擴大滬港通的投資產品,并正努力在未來數月為滬港通增加指數期貨。
“股指期貨的互聯互通有助于滿足兩地投資者風險對沖的需求,這也是MSCI考量是否將A股納入其新興市場指數的關鍵因素之一,也是內地市場掌握A股衍生品市場國際定價權之必要條件。”李小加說。
在他看來,滬港通最重要的意義在于創(chuàng)設了一個兩地機構共同營運和監(jiān)管的“共同市場”,它探索出了一種創(chuàng)新性開放模式,在中國資本市場還未完全開放到位前,讓世界和中國合適的產品在一個“共同市場”匯聚,從而可以在中國的時區(qū)、中國的監(jiān)管要求下,通過兩地交易所和結算公司的連接,讓國內的投資者、資本在“共同市場”與國際投資者、資本對接博弈,進而逐步形成中國投資資本走向世界的大潮流。
“受此啟發(fā),如果我們未來把滬港通框架延伸至現貨股票之外的其他產品,如股票衍生品、商品、定息及貨幣等各大資產類別,把國際投資者喜歡的中國產品放進“共同市場”,同時裝進中國投資者需要的國際產品。”李小加稱,這樣就可以在不改變本地制度規(guī)則與市場交易習慣的原則下,大規(guī)模地、迅速擴大中國資本市場的雙向開放,大幅擴大中國標準和定價的國際影響力,為中國資本市場的全面開放贏得時間與空間。